環境保護迫在眉睫 建筑行業節能潛力最大的領域
日前,在清華大學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與沃爾沃集團合作舉辦的“經濟新常態與綠色發展之路”研討會上,國務院參事、住建部前副部長仇保興發布主旨演講:《 我國建筑節能潛力最大的七大領域以及展望》。
建筑是一個全過程都需要進行節能減排、減少對環境影響的項目。根據我們的估算,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從礦山采集建材開始一直到建造、建成、運行,再到建筑的拆毀、重新開始生命輪回,消耗的能源是50%,城鎮水資源43%,原材料50%,耕地48%。在建筑整個過程中,我們生產了那么多的污染和溫室氣體效應;包括建材的生產,尤其消耗能源。
這個過程,在中國來衡量,有七個領域是非常重要的:
北方地區城鎮供熱計量改革
第一個是北方的供熱。根據我國的強制性標準,秦嶺淮河供熱的分界線以北,大家看到黑點特別大,人均碳排放在3噸以上;以南,人均碳排放較小。這個分界線往南移,整個碳排放量就非常大。此項能耗占所有建筑能耗的40%以上。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供熱計量面積在增大,但是跟節能量相比,差距非常大。根據歐洲一個國家波蘭的經驗,不采取外墻保溫改造的情況下,光是進行熱計量改革,用多少熱付多少錢,就節省了30%的能源,用在中國我估計大概2億噸的碳排放就可以節省下來,量非常巨大。
難點是操作主體不明確,主要的障礙是城市的供熱公司。供熱公司是非常希望把所有的樓加保溫層,熱節約起來就變成效益了。如果搞供熱計量,就像水公司和電公司一樣要上門抄表收費,對他們來講工作量增大,而且地位下降,效益下降。利益集團也善于把計量搞的非常復雜,我們的對策就是,所有的政府補貼,都要根據供熱計量改革來掛鉤。
固定熱計價比率,固定的熱價和非固定的熱價比就定3:10,不管你朝南朝北。我們要明確改革的進度,所以許多的改革是無效,但這項改革推進,不論對環境還是對降碳都是很有益的。
新建建筑節能標準執行
第二,對新建建筑的節能標準執行。從2005年開始,設計階段、施工階段完全沒有做到。到了2010年,基本上就完成了。中間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差距呢?就是監督環節沒有落實。我們把監督環節補充落實,國家強制性標準100%就達到了。中國的城市建筑,在2010年就達到了50%的節能標準,大城市部分達到65%的節能標準,在世界上走在前面。
針對3.3萬幢公共機關大型建筑,我們已經完成了能效審計4850幢,社會公布了6000多幢的建筑。這6000多幢的建筑,我們發現有很大的問題。比如著名的上海浦東干部學院,典型是高耗能的建筑形式,國外建筑師錯誤地運用了溫暖地區建筑的設計模式,到上海夏天非常熱的建筑設計模式。人們喜歡在這些新型建筑里面用集中空調,小馬拉大車。這些問題都是值得要注意糾正的,不公布不知道,一公布嚇一跳,公共建筑的單位耗能量比民用高出4到5倍。
我們在10個城市建立了公共建筑的實施能效的監管體系,把能效最差的建筑和能效最好的建筑同時進行披露,同一個城市相差5倍甚至到6倍一點也不奇怪。在公開數據后,對建筑能效差的要強制性改造。
住宅全裝修和裝配式施工的推廣
第四個領域是建筑的全裝修,我們叫裝配式建筑。大家可以看到裝配式項目與傳統項目相比,每平方米能耗節約20%,水耗節約63%,垃圾量減少91%,在施工的過程中節能減排非常明顯,而且它整個使用的周期對建筑的更換,一部分的維修這些裝配技術就體現了非常好的節能前景。
這一領域的難點是什么?中小開發企業難以承擔,每個平方米提高1000到2000,我們靠大企業帶動小企業,采取一些優惠政策。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應用
第五,可再生能源應用。2008年的時候,我們率先啟動了太陽能在建筑上的應用。在一個城市,40萬人口的錦州,開始在整個城市的建筑屋頂上裝了太陽能。只是裝了1/3的建筑,一個小的城市就有10兆瓦的發電規模,每年的發電量就1000多噸,碳減排一萬多噸。如果我們把所有的建筑都裝上,太陽能用最新的,效能提高一倍,這個數字可以提高10倍,到10萬噸每年的減排。10%的建筑裝上太陽能,中國可以再造一個三峽的電站。
太陽能的裝機容量在中國發展的非???。中國太陽能由于集群生產成本非常低,并沒有政府的補貼,我們的太陽能光伏板便宜,是因為生產模式的變革。
難點是什么?我們在建筑設計上,要把太陽能電板直接做成建筑材料,和光熱部件組合在一起,這應該還有一個更大的普及力度。江蘇有一個學校,整個太陽能全部由一個公司組裝,學校沒有出錢,產生太陽能電,收益可以由學校參與分成。地源熱泵推廣難度比較大,不同的區域氣候條件及對地質情況是不是匹配,同時標準也是缺乏。
我們的對策非常明確,把標準規范,這是研究,同時示范城市帶動,像錦州的城市,如果每年都能夠復制它20個,這樣力度就非常大了。
河北綠洲機械始終把節能環保、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做為公司的研發重點。經過多年研究,公司旗下石膏板生產線、石膏粉生產線、無紙面石膏板生產線等產品均已達到或接近國內外領先技術水平。- 上一篇:2018綠洲機械與您攜手同行 2018/3/12
- 下一篇:工業4.0時代到來 綠洲機械與時俱進 2017/5/10